基于碳化钨微球颗粒的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的材料体系深入说明

  • (1)外观:呈深灰色或金属光泽
  • (2)特性:具有很高的耐磨性、耐腐蚀性和耐高温的特性
  • (3)粒度范围:0.85mm-0.005mm。

图1 喷雾烧结碳化钨

  • (1)外观:呈深灰色粉末,多角圆滑颗粒。
  • (2)特性:WC与W2C的共晶体结构,由于其高熔点、高硬度、高耐磨性的特定,使其具有耐高温、耐磨、抗冲压的特性。
  • (3)粒度范围:5.0mm—0.038mm。

图2 铸造碳化钨

  • (1)外观:呈深灰色颗粒,颗粒呈规则球形。
  • (2)特性:显微组织为均匀致密细树枝状结构,化学性能稳定,加工性能好,显微硬度高,耐性好。
  • (3)粒度范围:2.5mm-0.010mm

图3 球铸碳化钨

  • (1)外观:呈深灰色疏松粉末。
  • (2)粒度范围:0.84mm-0.038mm。
  • (3)特征:完全碳化与致密的合金粉,与常规生产的相比可得到组织均匀,热稳定性更佳及结晶颗粒更白粗大的碳化钨粉。

图3 球铸碳化钨

  • 以碳化钨为核心,在它周围均匀地包复一层钴、镍或铬的包复粉末。与其它包复粉相比,它能在加热过程中有效地防止碳化钨中碳的烧损。(欢迎提供图片材料)
  • (1)外观:呈深灰色颗粒,颗粒呈规则球形。
  • (2)特性:显微组织为钴、镍与微米级碳化钨,化学性能稳定,加工性能好,显微硬度高,韧性好。
  • (3)碳化钨粒度范围:0.008mm-0.0006mm

图6 硬质合金粉末颗粒 左:宏观,右:微观金相

  • (1)选择材料体系除首先考虑复合涂层的使用性能要求
  • (2)考虑陶瓷颗粒与合金基体(matrix)之间的物性匹配
  • (3)颗粒与液态金属之间的浸润及化学反应
  • (4)涂层与基材(substrate)之间的界面结合
  • (1)碳化钨本身具有高硬度、‌高耐磨性等优点,‌但抗冲击能力较弱
  • (2)提升WC合金的抗冲击性能需要使用金属粘结剂‌如钴Co、‌镍Ni、‌钼Mo等
  • (3)这些粘结剂能够将碳化钨颗粒牢固地结合在一起,‌形成稳定的组织结构,‌这种结构使得硬质合金在摩擦和磨损过程中能够保持出色的性能
  • (4)碳化钨具有高熔点,3400℃,在作为涂层时,碳化钨晶粒不会被高温熔化,而是熔化粘结剂材料如Fe、Co、Ni、Mo等
  • (5)这些粘结相在焊接成形过程中对碳化钨‌有较好的润湿性,‌有助于合金致密化,‌提高‌其韧性、‌抗冲击、抗疲劳、抗剥落等性能,特别是钴对碳化钨的润湿性极佳,‌接触角为零,‌使得硬质合金涂层具有优良的润湿性。
  • (6)碳化钨涂层的机械性能取决于碳化钨能否与粘结剂材料完全润湿,否则容易出现合金结合能力较低,抗剥落性能差,易出现涂层剥落现象
  • HKXC硬质合金颗粒使用HKXC独创的电弧微爆法。该方法制备成本低、效率高。使得制备的金属粉末颗粒具有粒径小、球形度好、光洁度高、空心粉和卫星粉含量低、流动性好等特点。
  • (1)硬质合金微球颗粒的WC的晶粒度为0.6-8um,相较于铸造WC、球铸WC的晶粒度100-200um,与粘结相的接触面积更大,润湿性更好,WC的晶粒度越小,韧性与强度才能更高
  • (2)硬质合金球颗粒中金属粘结剂已经经过高温烧结润湿WC颗粒,相比而言,球铸WC需要在高温涂层时润湿,润湿效果差
  • (1)硬质合金微球颗粒形成的涂层中,粘结剂能使颗粒合理分布,‌并有效防止因颗粒比重差异导致的成分偏析
  • (2)硬质合金微球颗粒形成的涂层中,结合界面没有出现裂纹和气孔,与基体结合性能非常好,提升抗剥落能力
  • (3)球铸WC颗粒涂层,在长期磨损过程中,颗粒会从涂层中脱离出来,颗粒不是磨损掉,而是剥离掉,从而导致磨损过程是跃升的

(1) 硬质合金颗粒等离子熔覆的涂层金相

(2) 球铸WC颗粒等离子熔覆的涂层金相

图7 不同WC颗粒的涂层金相